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!

  1. 首页
  2. 心理百科
  3. 正文
点击显示栏目

心理百科

今天我又好想躺平啊!| 心理学家怎么看待「躺平」

  • 来源: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
  • 发布者: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01
  • 浏览量:

下周要交高数作业,但你想:还有个周末,先歇一歇。

(图源微博@今日memes,侵删)

舍友昨晚为高数熬夜复习,你不想这样卷,你选择躺平,你和周围氛围格格不入。


实践报告和组员死抠了诸多细节,但你不再想润色了,就这样吧,今天你只想好好躺平。


体测将至,你觉得为之准备用处不大,侥幸地想:也许还能水过去呢,于是你又想躺平了。


有时候,躺平给我们喘息的空间,当我们从躺平起来的时候,觉得压力缓解了、内心更平静。也有时候,躺着躺着会有一股隐隐约约的负罪感,但你会安慰自己:躺平嘛,就是这样。于是我们沉溺在无奈虚无的放松中,越躺越难起来了。

 

你觉得这将年轻人的难处简单化了。也许你嘲讽躺平的自己,但是同情躺平的现象;也许你坚定地拥护躺平,对批评不理不睬。


别骂了别骂了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今天,让我们来瞅瞅心理学家是怎么看待躺平的。


何为躺平?

“躺平”这个接地气又精微幽妙的言语梗怎么测量?心理学家在一通问卷访谈后,发现“逃避躺平”和“觉醒躺平”这两个概念可以很高信效度地测量我们的”躺平“[1](没错,自嘲的玩笑被心理学家一本正经地研究了)。

 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 

//“逃避躺平”和“觉醒躺平”


“觉醒躺平”是审视现实后自我和解式的 “躺平”。何为审视现实?何为自我和解?这可以理解为:当我采取觉醒躺平的姿势,我一般选择与当下妥协(如接受个人才能不足、承认自己有懒癌晚期的症况、接受ddl的威压等等),虽表现出 “躺平” 行为,但内心没放弃对未来的期望,我依旧追求自己的价值实现,期望在未来获得进步或成功(“总有我干出成绩的时候!”)。心理学家认为以下表现符合“觉醒躺平”:


我不关心他人的眼光和生活;


我不会强迫自己融入无意义社交;


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,即使在其他人眼中这份工作不够体面或者高级;


尽管周围很多人在追求功利性目标,我也会坚持对质朴生活的追求......[1]

 

可以类比于高数作业很重要,但是自己好累,觉得周末与其硬撑不如放空一下,我过后能更有精神地对待它。或者是:你明白实践报告再抠细节已不能明显改良,觉得小组讨论效率很低,于是接受这一现实,不想再钻牛角尖、无谓忙碌了,“这篇报告就先这样吧。”你释然了。但这不意味着你拒绝在撰写报告上的进步。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“逃避躺平”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下丧失斗志且无所事事的“躺平”。定义很鲜明地消极,但当我们反躬自省,也许会有一些时刻短暂地感受过逃避躺平。若我选择逃避躺平的姿势,这一般意味着:我太惧怕失败,所以我干脆避免挑战,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、成功,我很少去希求。以下也表现着逃避躺平:

 

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没有太大意义,及格就好;

 

当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级别并且有更多挑战、 更大压力的工作岗位时,我会选择留在原岗位,做相对轻松的工作;

 

工作做多做少差异不大,我选择做得少一些,完成份内工作就好,不求晋升;

 

在学校的时候,很多同学选择参加社团活动、 比赛或考证,但我选择啥事也不做......[1]

 

再例如,体测是心头大石,我深感压力。我非常害怕准备无用。尽管不想得到危险且勉强的成绩,但我更想避免努力失败。所以,我干脆不期望能有满意的成绩,能飘过及格线就好。

 

//有易躺平的个体特质吗?

 

研究者发现,自尊感越低、越不渴望成功、成就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躺平,尤其是逃避躺平的姿态。

 

自尊感是啥?自尊感包括自我效力和自爱两个部分。自我效力是面对挑战时相信自己的一种意识,自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意识[2]。

 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那么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表现是什么样的?Seta等人[3]认为,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不断社会比较的情况下,在高自我参与度的活动中(比如打辩论、打球赛、备考、承担社团较重要的工作等),高自尊者通常会采取自我提升的策略,而低自尊者会采取自我保护策略。高自尊让我们想像雄鹰翱击长空,不断地参与竞争和比较,呈现出与 “躺平” 相反的姿态,而低自尊使我们更想结茧、守卫一隅安全,为了避免自我价值受到进一步的损害,更可能选择 “躺平”。

 

渴望成就、成功是高成就动机的体现。什么是成就动机?一般而言,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成功动机减去避免失败动机的结果[4]。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,则成就动机高,反之,若追求成就动机低于避免失败动机,则成就动机低。成就动机是我们追求成功的强大内在驱力。

 

研究者们总结:

1.面对社会现实的挑战时,低自尊感者对自我的信心较弱(例如自卑、自责、自限),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较弱,在竞争参与中为了保护自我价值(“卷不过别人让我怀疑自己”)而更容易选择躺平,这种避免失败来捍卫自尊的心理(“我不想成为失败者”)使他们更多地选择“逃避躺平”。


2.成就动机较弱的人倾向于完成更低难度的任务来避免挑战(“无所谓,简单地水过去就好...”),他们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高于追求成功的动机,因此也更容易选择躲避竞争的躺平,尤其是“逃避躺平”。

 

躺平是怎么出现的呢?

 

先总结学者们观点给“躺平”下定义:“躺平”—— 当下社会经济转型中,面对社会压力和持续竞争,青年人拒绝不经思考的伪奋斗,而用低欲望的姿态面对生活的一种行为方式。

 

//卷累了,躺躺不行吗

“内卷” 常被我们挂在嘴边,用来调侃舍友、发发牢骚、辩护自我。这个词汇灵活而微妙,是怎么创造出来的?

 

起初,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用“内卷”来描述农业生产模式简单重复与停滞不前的状态,后在各领域延伸运用。现在的 “内卷” 指的是,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,人们付出更多努力但收获更少的一种恶性竞争的社会现象。大家都在为有限的蛋糕分配而竞争得痛苦焦躁时,内卷就火了。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有学者认为,在当下中国社会“内卷”大环境下,部分青年承受的焦虑和压力超过其心理阈限值(也就是绷不住了),因而选择了 “躺平” [5],这看似是选择了与世无争、无欲无求。也有学者认为“躺平” 是基于 “内卷” 这一主观判断后的行为选择 [6]:当内卷被嫌弃或厌倦,有时也许我们就选择了它的反面——躺平。

 

 

//不敢相信努力了

 

心理学家认为,躺平的思维模式是个体对自我进步、自我完善的低意愿。他们的学术观点总结是:个人相对剥夺(PRD)水平越高,越挫伤我们的体制公平信念(SJB),进而使我们越惰于自我完善提升,表现为躺平倾向。[7]


在社会比较中(如比成绩、比作业完成速度、比排名、比老师嘉奖...),当你因为主观地相信自我被不公平地对待,或没得到应得的,而产生怨恨、愤怒[8],这意味着你正感受着较高水平的个人相对剥夺。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另一个角度,如果你认为社会体制是公平正义的,世界是有秩序的(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),那么你往往对未来有乐观的预期,你会相信努力在长远的未来能有回报。这意味着你有较高的体制公平信念。这种信念使你更乐于提升自己、投资自己[9][10]。如果太高的个人相对剥夺感开始挫伤我们的体制公平信念,我们就不想投资自己了。

 

 

让我们来个不太学术的想象:你在人生某条赛道上狂飙,但还是卷不过那些卷哥卷姐们!于是乎你寻思:普天之大,我却是将被推挤出去的菜鸟,竟无我容身之处!是不是有哪些暗箱操作或资源不平等分配?你很恼怒(个人相对剥夺水平up up),对公正的社会体制产生质疑(体制公平信念削弱),动摇了努力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的信念。慢慢的,你想:反正未来不是稳定可预期的、社会环境不是正当合理的,我无法掌控,那还不如做条咸鱼(自我完善提升动力下降)。渐渐地,你转向了躺平。

 

躺平有什么意义?

 

一部分观点认为,“躺平” 是一种 “消极避世且危害社会的行为”,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[11]。例如:日本的 “尼特族”是一些不升学、不就业、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,终日无所事事的人,相对于一般青年,尼特族对生活充满着不满情绪且缺少生活控制感,很多人有抑郁等心理问题,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[12][13]。

 

虽然 “躺平” 现象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“丧文化” 相似,即青年人选择不努力、不上进,但 “躺平” 却可以反映出青年人内心的坚定 [14]。在高压中让自己“躺一躺”,任周围卷风呼啸。也许是一种年轻人价值观的彰显,但相比被动内卷,躺平体现了我们的坚定。

 

躺平一时,拒绝“宁愿累死自己,也要卷死别人”,也是我们缓解焦虑、重拾生活节奏、疏解压力的一种方式。

 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“躺平” 虽不能显著提升幸福感,但研究者发现躺平的姿势所体验的幸福感有差异:相对于“逃避躺平” 者,觉醒后选择 “躺平” 的人会感到更加幸福。幸福感很主观,拥有高幸福感说明我对我的生活质量很满意,并且我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[15]。

 

 

我们该如何选择?

 

//个人选择:

 

a. 我们如果很想达成某种目标,实现某种价值,不想躺平而想好好奋斗(不是仅仅感动自己的伪奋斗),那么可以适当地降低自我预期,不让太过强烈的、避免失败的动机屈服我们妥协于躺平状态。

b. 内卷、躺平,追根究底,我们要往何处去?也许你会说躺平就是拥抱虚无,我无所谓意义。但是如果我们还是想追求幸福,那么需要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端:自我实现。即我们得尝试寻找人生意义。

 

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

心理学中的意义疗法提倡反思来发掘、创造个体存在的意义。在内卷或躺平或其间摇摆中,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(想要好成绩让自己有成就感有荣誉感?还是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?想要纯粹地全身心办好一件事?想要过有趣且充实的生活?),是什么?如何实现它(只能靠激烈竞争嘛?我还忽略了什么充分条件?卷能解决问题嘛?)?真正害怕的(在同龄人前没面子,努力失败了,错过了机会,辜负了期待...),是什么?如何战胜它(悦纳自我,相信我在成长着而当下的失败无法断定我的潜能,予自我强烈信心...)?[16]。这些反思或许能在躺平、内卷的声浪中给我们增添一份平静从容。

 

//社会应为:

 

有学者提议:消解"躺平"不能仅靠抨击以"堵住"青年的嘴,还需要提高市场监管效能、保障青年发展利益诉求、为青年提供可上升的平台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[11]。

即使是“寄生虫”,独立也需要机会而非仅“要努力”的劝诫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 

躺平不稀奇,不可耻,可以不颓废,可以有积极价值。我也许选择躺平,但是同时觉醒,即是:追风赶月“稍”停留,平芜尽处是春山。

 

 

参考文献:

[1]李帅,赵伟,龙沛欣等,(2022),觉醒还是逃避:躺平问卷编制及相关心理因素,心理技术与应用,10(10):618-630.

[2]马前锋,蒋华明 ,(2002), 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,心理科学,25 (2),242-243,221.

[3]Seta J.J.,Donaldson,S.,& Seta,C.E.. (1999). Self-relevance as a moderator of self-enhancement and self-verification.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,33 (4),442-462

[4]叶仁敏,Kunt A.Hagtvet,(1992),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,心理发展与教育,8(2):14-16.

[5]熊钰,(2022),网络 “躺平” 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,中国青年研究,34 (2),14-21.

[6]沈东 ,(2022), “内卷与躺平” 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,中国青年研究,34 (2),30-36.

[7]Zheng, X., Jing, C., Liu, Y., & Zhang, Y.-Y. (2023). Why are people ‘Lying Flat’? 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suppresses self-improvement motivation. British Journal of  Social Psychology, 62, 938–948.

[8]Smith, H., Pettigrew, T., Pippin, G., & Bialosiewicz, S. (2012). Relative deprivation: A theoretical and meta-analytic review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, 16(3), 203–232.

[9]Jost, J., & Hunyady, O. (2002). The psychology of  system justification and the palliative function of  ideology. European Review of  Social Psychology, 13(1), 111–153.

[10]Li, W., Wu, J., & Kou, Y. (2019). System justification enhances life satisfaction of  high- and low-status people in China. Social Psycho-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, 11(5), 588–596.

[11]王甄玺 ,(2021),“躺平” 一词何以流行——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,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,37(5):55-59.

[12]Rodwell,L.,Romaniuk,H.,Nilsen,W.,Carlin,J.B.,Lee,K.,& Patton,G.C.. (2018).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behavioural predictors of being NEET: A prospective study of young adults not in employment,education,or training. Psychological Medicine,48 (5),861-871.

[13]小杉礼子.(2004).若年無業者増加の実態と背景———学校から職業生活への移行の隘路としての無業の検討(特集 若年無業———NEET).Japanese Journal of Labour Studies,46 (12),4-16.

[14]杨毅,(2021),“躺平”: 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,社会科学报,(1765),2021- 07- 22.

[15]池丽萍,辛自强,(2002),幸福感: 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,心理发展与教育,18 (2):27-32.

[16]张荣伟,连榕,李丹,&Pual T.P.Wong,(2020),意义疗法的理论、方法与技术:基于存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,心理学探新,40(03).

 

 

来源:京师心理大学堂)